编者按:目前,心房颤动(房颤)发病率高,在其临床治疗中仍面临抗凝治疗不足现状。AHA 2018年会上,AF-ALERT最新临床研究探讨了“基于预警功能的计算机化决策支持”在增加房颤患者抗凝处方中的作用。本刊特邀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刘少稳教授做精彩点评。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 刘少稳教授
房颤不仅发病率高,而且可引起卒中等严重并发症。抗凝治疗是预防房颤患者发生卒中的最有效措施。目前,尽管有可供广泛使用的房颤相关卒中危险分层工具,有安全有效的抗凝剂可供选择,有实践指南的推荐,但房颤患者仍存在明显抗凝治疗不足。基于此,AF-ALERT研究探讨了“基于预警功能的计算机化决策支持”在增加房颤患者抗凝处方中的作用。这是一项随机对照试验,共入选457例未接受抗凝治疗的高危房颤或房扑住院患者(CHA2DS2-VASc评分≥1),以1:1的方式随机分为抗凝治疗预警组和对照组。
图1. 预警窗口示例
图2. 基线特征比较
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基于预警功能的计算机化决策支持能显著提高房颤患者住院期间(预警组vs.对照组,25.8% vs 9.5%,P<0.0001)、出院时(23.8% vs 12.9%,P=0.003)和90天(27.7% vs 17.1%,P=0.007)的抗凝处方率,并使复合主要心血管事件(包括90天死亡、心肌梗死、脑血管事件和全身栓塞事件)的相对风险降低55%(预警组vs.对照组,11.3% vs. 21.9,P=0.002;OR=0.45;95%CI:0.27~0.76),使心肌梗死的相对风险降低87%(预警组vs.对照组,1.2% vs. 8.6%,P=0.0002;OR=0.13;95%CI:0.04~0.45),90天脑血管事件或体循环栓塞减少88%(预警组vs.对照组,0% vs. 2.4%,P=0.02;OR=0.12;95%CI:0.0~0.91)。90天死亡率在两组未达显著统计学差异(预警组vs.对照组,10.1% vs. 14.8%,P=0.13)。
图3. 主要有效终点比较
图4. 次要终点和主要安全性终点比较
图5. 出院90天心血管不良事件复合终点比较
图6. 出院90天心肌梗死风险比较
图7.出院90天栓塞事件比较
专家点评
房颤不仅患病率高,而且可引起卒中等严重并发症。尽管循证医学已证实抗凝治疗可使房颤患者卒中风险显著降低,但指南推荐与抗凝药物的实际应用却存在明显差距。AF-ALERT研究发现“基于预警功能的计算机化决策支持”可提高房颤患者住院期间、出院时及90天的抗凝药物处方率。该研究入选患者均为卒中高危房颤患者,平均CHA2DS2-VASc评分为4分。通过90天的随访,抗凝治疗预警组的总死亡率下降未达到统计学意义,但脑血管事件或体循环栓塞事件、心肌梗死的相对危险较对照组分别降低88%和87%。由此可见,通过疾病管理技术、方式或理念的革新,可提高房颤患者的抗凝率并改善预后。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心律失常团队2015年完成的一项调查研究发现,在上海农村社区60岁以上房颤患者中,只有5.9%的患者服用抗凝剂。如何提高房颤患者抗凝率已成为我国房颤防治中的最大难题。因此,在我国开展类似于AF-ALERT的研究,探索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房颤抗凝治疗管理手段或模式,对于我国房颤的规范化防治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专家及团队简介
刘少稳,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上海市心脏病急救中心主任,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和研究工作,擅长多种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在房颤和复杂心律失常的介入治疗领域颇有建树。开展多项新技术,获多项研究成果,主编《心房颤动与导管射频消融心脏大静脉电隔离术》一书是我国第一部房颤导管消融治疗方面的专著,发表学术论文270余篇,其中SCI论文60篇。获省部级技术进步奖4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2018年被评为“上海工匠”。
团队介绍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是全国建院最早的综合性百年老院之一,综合实力国内领先。心内科现为国家教育部重点学科、上海市心脏病急救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重点专科及医院重点学科。科室同时为国家卫健委心电生理与起搏介入培训基地、冠心病介入诊疗培训基地,并已通过胸痛中心、房颤中心认证。科室特色:房颤等复杂心律失常导管消融、心脏永久起搏器植入、急性心肌梗死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