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资讯内容 Content

ACC热评丨宋现涛教授:FLAVOUR研究为腔内影像学或功能学指导PCI提供新思路
国际循环网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国际循环 时间:2022/4/7 11:08:13  关键字:FLAVOUR研究 
赵馨,高秉钰,宋现涛*
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安贞医院心脏中心
国家心血管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心血管智慧诊疗北京市工程研究中心
 
研究背景
 
冠状动脉造影在定义缺血引起的狭窄病变方面有局限性,特别是在中度冠状动脉狭窄的病例中。血流储备分数(FFR)是一项有创的生理指标,被认为是检测狭窄导致缺血的金标准工具。然而,随访期间FFR定义的非功能性狭窄患者仍会发生临床事件。另一方面,血管内超声(IVUS)是最常用的侵入性成像工具,可以提供病变的几何形状和斑块易损的信息。IVUS指导下的PCI也显示出其巨大的优越性。但是IVUS指导的治疗通常花费更多的医疗资源,包括更多的支架植入或血运重建。尽管如此,目前尚无随机对照研究比较FFR及IVUS指导的PCI策略优劣。
 
2022年ACC年会上,FLAVOUR研究成果首次公布,该研究表明,与IVUS指导的PCI相比,FFR指导的PCI能够减少支架植入率,在PCI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方面不劣于IVUS,为临床选择腔内影像或功能学指导PCI提供新的证据和思路。
 
研究设计
 
FLAVOUR研究是一项前瞻性、开放标签、随机、多中心试验,旨在评估FFR或IVUS指导的PCI在中度狭窄患者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本研究招募了1682名冠脉造影显示中度狭窄患者(直径狭窄率40%~70%),以 1:1 的比例随机接受 FFR 指导或 IVUS 指导的 PCI,如图1。PCI是根据预先确定的血运重建标准进行的:FFR 组 FFR≤0.80;IVUS 组最小管腔面积 (MLA)≤3 mm2 或 MLA ≤4 mm2且斑块负荷(PB)>70%。根据PCI后的标准药物治疗,接受 PCI 的患者在手术后服用两种抗血小板药物6至12个月,以降低不良事件的风险。未接受 PCI的患者继续通过药物治疗。主要终点是随机分组后 24 个月的全因死亡、心肌梗死和任何血运重建的复合终点。(研究流程如图2)
 
图1. 患者入组纳入排除标准
 
图2. 研究流程
 
研究结果
 
基线数据显示从2016年7月到2017年8月,1682名患者成功随机分组。患者平均年龄为65岁,32.9% 患有糖尿病,52.0% 患有多血管疾病。FFR 组患者接受PCI治疗比率显著低于IVUS组患者(44.4% 比 65.3%,P<0.001),如图3。如图4所示,在 24个月的随访中,FFR组的主要复合终点发生率为8.1%,IVUS组为8.6%(差异:-0.5%;95% CI:-3.2%~2.1%;P=0.015表示非劣效性;RR:0.94;95% CI:0.67~1.31)。两组 PCI 患者 (P=0.352) 和药物治疗患者 (P=0.613) 的主要终点发生率没有差异。
 
图3. 基线资料
 
图4. 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
 
在以年龄、性别、糖尿病、是否为ACS、LAD靶病变和多支病变的亚组分析中,均没有发现显著的交互性差异。(图5)
 
图5.亚组分析结果
 
应用西雅图心绞痛量表(SAQ)评价患者报告的心绞痛情况,在24个月时,两组患者在SAQ的五个维度中均无明显差异。(图6)
 
图6.西雅图心绞痛量表评分对比
 
·专家解读·
 
FLAVOUR研究结果显示,在2年的随访期间,FFR指导PCI组患者在术后24个月的全因死亡、急性心肌梗死及再次血运重建的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方面不劣于 IVUS 组,并且FFR指导的PCI与较低的支架植入率有关。这些结果支持对中度冠状动脉狭窄患者首先考虑进行FFR指导的 PCI,减少医疗资源的使用。本研究数据为临床选择腔内影像学或功能学指导PCI提供新的证据和思路。尽管如此,选择何种腔内技术手段指导PCI还需更多临床研究,以及需要术者结合病变特点及患者临床情况综合考虑。
 
同时本研究有一些局限性。研究结果仅适用于中度冠状动脉狭窄患者,不适用于重度狭窄或冠脉闭塞患者。此外,本研究仅对FFR与IVUS指导下的PCI进行了对比,尚缺乏与其他腔内影像手段,如光学相干断层显像(OCT)、近红外光谱-血管内超声联合技术(NIRS-IVUS)的对比研究。未来伴随着OCT/IVUS一体机以及基于OCT的OFR和基于IVUS的IFR等解剖和功能融合技术的出现,更多的相关临床试验将提供更多的证据,有望达到中度狭窄冠脉病变的“精准”治疗。
 
 
专家简介
 
宋现涛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北京安贞医院冠心病中心一病区主任,兼任心血管智慧诊疗北京市工程研究中心主任(2021.8-2023.8 筹,北京市发改委)
 
擅长复杂高危(CHIP)PCI、合并多系统疾病的冠心病介入诊疗与全生命周期管理
 
每年主办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治疗峰会(CARTs)及心血管智慧诊疗研讨会
 
学术兼职:国家卫生健康委人才交流服务中心评审专家;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医疗器械技术审评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第十届委员会常务委员兼秘书长;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心血管影像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卫生健康委全国心血管疾病介入技术诊疗培训项目培训基地导师;中华预防医学会体育运动与健康分会第一届委员会常务委员;等
 
先后主持科研项目13项、参于10项;以主要完成人身份荣获该领域研究奖励3项,包括教育部一等奖1项、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论著120余篇,其中SCI 40余篇;国家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软著2项;参与国际国内行业专家共识制订。
 
先后入选北京市医管局“登峰”人才培养团队、北京市科技新星、北京市优秀人才、北京市卫生系统高层次卫生技术人才等人才计划。2016年度获“首都十大杰出青年医生”荣誉称号
查看更多评论>>

点击排行 Top Hits

相关幻灯

相关视频

 
关于本站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站长邮箱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声明:国际循环网( www.icirculation.com)对刊载的所有文章、视频、幻灯、音频等资源拥有全部版权。未经本站许可,不得转载。

国际循环 版权所有  2008-2025 icirculation.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