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CC2010]浅谈桡、股动脉途径PCI术之优劣

国际循环 2010/6/10 13:59:00

冠心病介入论坛
    随着介入治疗推广和普及,冠状动脉(冠脉)造影采用股动脉途径(TFI)作为常规途径,其方便易行,操作简单,可以使用较大直径的导引导管,更换器械方便,尤为适合进行复杂介入治疗操作,因此多数介入诊疗器械的开发和研制都是基于TFI进行,多数介入医师是采用该路径培训的,多数单位仍然主要采用经典的TFI。但穿刺部位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约3%~5%,且当患者存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慢性心房纤颤以及周围血管病等时,PCI围手术期常规使用抗栓药物会增加其发生率。
经桡动脉途径的发展历程及优点
    自1989年加拿大Campean及同事首先报道了经皮穿刺桡动脉进行冠脉造影技术,1992年荷兰Kiemeneiji报道了经此途径行球囊成形术的结果,随后应用于支架置入,证明经桡动脉途径(TRI)可用于多种介入治疗,与股动脉比较,TRI可降低入路相关并发症,且不需卧床、痛苦较小、患者更易耐受以及住院时间短等,尤为适合股动脉或髂动脉狭窄、闭塞、过度迂曲或穿刺失败的患者。美国目前约10%的PCI患者采取TRI,而在欧洲和亚洲达30%,有些手术中心已将桡动脉作为手术入路的首选。根据Louvard等人的经验,在操作500例患者后,TRI失败率为3%~4%,而当病例达到1000例时,失败率仅为1%。
    数年临床实践显示,TRI行冠脉介入检查和治疗的安全和有效性与TFI无明显差异。1995年进行的经桡动脉、肱动脉、股动脉PCI随机对照研究(ACCESS)及2006年Yigit教授的研究显示:经桡动脉PCI与经股动脉途径比较,除穿刺成功率低外,在手术成功率、心脏并发症、器材消耗、透视时间等方面,二者无显著差异。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实验证明:TRI与TFI比较,在老年人和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安全性和有效性无明显差异,但出血并发症、血管并发症明显减少。TRI最显著的优势是明显减少入路相关并发症。荷兰Kiemeneiji等比较TRI和TFI发现,手术成功率无差异(91%),且TRI严重的入路相关并发症明显低于TFI(0% vs. 2%),这在Mann等的试验中也得到了证实。

经桡动脉途径的缺点与并发症
    TRI行PCI也有缺点:桡动脉直径较细,所选动脉导管管径更细(1.8~2.5mm),支撑力较差,在处理复杂病变时受到一定限制;解剖变异发生率更高;更易发生痉挛;技术更复杂。因此TRI需要更专业的器材,同时在导管插入后应给予抗痉挛药物,术者也需要更长的时间学习。
    TRI还会导致某些罕见的并发症,应引起重视:桡动脉痉挛最为常见,常与桡动脉直径和手术时间相关,可注射抗痉挛药物及使用亲水鞘管、轻柔操作降低其发生率;可能发生术后桡动脉闭塞,因此对侧掌动脉供血不足者应避免行TRI;前臂血肿发生率较低,约1%。
    虽然存在上述并发症,从1989年第1例经桡动脉冠脉造影成功以来,TRI越来越显示出其在冠心病诊断和治疗中的优势。进一步发展和普及这项技术,是患者的要求,技术的要求,更是科学发展的要求。相信随着技术进展,经桡动脉介入治疗在介入领域将大放异彩。
(本文为删节版,敬请登陆www.occmd.org浏览全文)
 

3C-D厅 09:40-10:00
 

bookbook


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