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FS2008] 心房颤动消融治疗的术式的选择与规范——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黄从新教授专访

国际循环 2008/7/12 14:58:00

《国际循环》:您牵头组织了中国心房颤动(房颤)消融治疗注册研究,该研究的结果如何?由此结果我们可得到哪些启示,对我国房颤治疗的发展有何帮助?

黄从新教授:中国房颤消融治疗注册研究已经连续4年,4年的研究结果提示了以下一些趋势:第一,中国进行导管消融射频治疗的房颤患者例数逐年递增;第二,所治疗的房颤类型的复杂性在逐年提升;第三,2001年以后国内导管消融治疗房颤的成功率在逐年递增,复发率和失败率在逐年下降;第四,通过该注册研究,我们还可了解一些有并发症和无并发症,以及有心房直径超过正常值和在正常值以内的不同患者构成之间,导管消融治疗的成功与否。

通过该研究我们还可以看到中国的房颤治疗在哪些地方的成功率最高,经验最多。该注册研究相当于一个晴雨表,为规划中国房颤治疗基础与临床研究的未来提供了重要依据。并且提出了目前导管消融治疗中存在的很多问题,也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重点,因此对中国相应的房颤研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国际循环》:目前随着对房颤机制的深入研究,出现了多种射频消融治疗房颤的术式,而各中心的术式并不统一,您认为现有的不同术式有哪些区别,哪种术式比较占优势?

黄从新教授:归纳起来目前大概主要有6种消融术式:第一种,局灶消融,但目前并非主流形式,仅做为极少数病例或者极个别状态下的一种补充术式;第二种,环肺静脉的消融,是所有术式中最经得起实践和时间检验的一种术式,现在很多的拓展术式都是在其基础上进行发展的,可见其得到多数的肯定;第三种,环肺静脉前庭消融,是环肺静脉消融的延伸,是将环状消融线向心房侧移动以减少肺静脉狭窄的并发症,也可称为环肺静脉消融,对肺静脉而言,它只是把部位向外侧移了,对心房而言,是向心房侧移动;第四种,复杂碎裂电位消融(简称CFAE电位消融),目前国内外报告的成功率差别非常大(30%~95%),经横向比较,我个人认为CFAE消融不能作为主流趋势,只能作为环肺静脉消融的补充术式;第五种,即是所谓的消融神经丛,目前报道的成功率差别也很大,意大利报道的约90%,然而美国的Jackman报告的成功率仅在30%-40%,我个人分析研究认为消融神经丛也只能作为另一补充术式;第六种,即逐步升级的术式,如果我们采取了环肺静脉消融还是解决不了问题,可以在心房内加几条辅助线,如果无效,我们可以采取CFAE电位,如果仍然不可行,可以采取打神经丛电位,即所有术式的都综合利用。总而言之,目前必须要推进以环肺静脉消融作为基本术式,在这个基础上再做一些填补的消融术式。

众多临床研究已经证实,逐步升级可以提高成功率。但问题在于我们消融了很多部位,却忽略了心房的功能。心脏的4个腔室都有其独特功能,如果过度消融,心房的功能将会如何?这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国际循环》:对于房颤治疗国内目前还存在很多不规范的问题,在此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将来还有哪些计划实施的工作?

黄从新教授:目前国内房颤导管消融治疗的发展正处于上升速度非常快的时段,肯定会伴随着很多问题。实际上仍有一些固有问题尚未解决。例如,第一,究竟选择什么样的术式最好,第二,采取的终点需要统一,第三,术后如何评估,采用哪些手段,如何度量,第四,术前术后的抗凝问题,完全恢复了窦性心律还是否需要抗凝。上述问题都不能简单回答,需要通过研究和实践来证实。

基于上述问题,我们采取了一些相应措施:第一,形成专家共识,即把目前国内积累病例较多的中心以及专家集中到一起,重温国内外研究结果从而形成一些共识。集合的一些相对统一的评判度量标准,指征、定义的选择,术式的标准等,将在近期《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上刊登。第二,我们通过多种学术会议的专家讨论形成一些初步的共识。第三,对于专门从事这方面工作的医学人员进行专门的统一培训,例如很多会议上都设置了培训课程,旨在告诉大家在房颤治疗方面我们先行者走了很多弯路,也摸索出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以使更多医生能够提前完成学习曲线。第四,加强国际交流,及时掌握国际前沿咨讯,“洋为中用,外为内用”,取长补短,互相学习。相信通过逐步探索和经验积累,我们处理房颤时会逐步变得更为得心应手。

 


评论内容